English

治沙才能致富

——内蒙古生态建设见闻
2000-07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慎 杜弋鹏 我有话说

今年春季的十几场沙尘暴,让全国不少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内蒙古,经历了这样的生态灾难,人们都在呼吁赶紧治沙,其实最急的还是内蒙古人。

对于西部大开发,内蒙古人谈论最多的也是生态。但如何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,内蒙古人民正在艰苦探索。最近,朱基总理在视察内蒙古生态建设时强调,只有妥善解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,退耕还林还草才能顺利实施并取得切实成效。只有把防沙治沙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,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,生态治理的成果才能巩固。记者随中国记协“百名记者西部行”采访团在内蒙古采访十几天,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

从呼和浩特到伊克昭盟,沿途很多地方都有醒目标识“生态救县”。当车子经过准格尔旗时,忽然狂风卷着砂砾遮天蔽日,不仅无法继续行驶,就连车身也在风中摇晃。这时我们才体会到这个“救”字一点都不过分。

“种了一坡,收了一车,下了一锅,盛了一钵”,内蒙古固阳县农民们在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下年复一年地开垦荒地,往往是头年丰收,二年减产,三年绝收,四年沙化。这个地处阴山山麓、曾经郁郁葱葱的地方,如今连草都难得一见。当地农民告诉记者,由于连年干旱土地严重沙化,去年每亩收成还不到60斤。越穷越垦,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,使贫困与生态恶化成为戕人的双煞。

不仅农牧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无法发展,就连工业生产也受到威胁,由于黄河南岸支流的泥石流,包头钢铁公司的取水口几次被淤死,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。

包头市委书记胡忠告诉记者,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。西部开发需要国家投资,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救自己。在争取中央财政倾斜的基础上,内蒙古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。在武川县,满山遍野的鱼鳞坑,都是干部群众义务劳动的结果,据县林业局的同志介绍,每个机关干部都有一定的植树任务,树木的成活率和工资挂钩。在清水河县,广大农牧民已经坚持20多年义务造林,硬是把一个快要被荒漠化吞噬的“死县”救活了。目前该县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得到治理,同时人均收入也从42元增加到1650元。虽然该县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,但生态建设使他们看到了希望,种树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。

生态建设资金一分钱也不能流失

“我们以前再辛苦一亩地也打不出200斤粮食啊。”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,退耕还林(草)每亩每年补贴200斤粮食,30元钱。今年,固阳县的许多农民没有再种庄稼,他们的责任田全部种上了沙棘和油松。在精心垒建的鱼鳞坑里,略显纤细的树苗已有寸把长。为了保证能有80%的成活率,农民们比种粮精心多了。

“绝不能让农民饿着肚子搞生态”,该县县委书记吴来贵深知粮食对农民的重要,在保证国家政策粮供应以外,该县提出了“人均一亩水浇地”的目标,这在东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在这里却是关系生态改善,人民脱贫致富的大计,根据计算只要能在这一亩地里打出500斤粮食,退耕还林就有了保障。

为了能让生态建设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,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想方设法向生态投资。中央安排在内蒙古的国家级项目有三北防护林体系、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等,世界银行生态建设二期贷款项目也在顺利实施。生态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项没有现实收益的事业,因此国家已决定分期向内蒙古拨出生态专项资金。内蒙古自治区也确定了阿拉善风沙区、阴山北部风蚀沙化区、科尔沁沙地区和草原沙化退化区等五个重点生态区域。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周德海告诉记者,生态建设始终是内蒙古最大的基础建设,也是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。一定要保证生态建设资金封闭运行,一分钱也不能流失。

保护生态等于创造财富

有人说,生态建设是奢侈品,如今就连长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都没钱治理污染,内蒙古搞生态谈何容易?然而当我们走进库布其沙漠的恩格贝综合示范区时,却感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巨大财富。

示范区主任王明海带领200多名志愿者经过11年的努力,在沙漠里建起了一座集种植业、林果业、养殖业、食品工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开发区。在莽莽沙海中,30万亩土地环抱在200万株绿树中,风力发电机高高耸立,太阳能集热器排列整齐。我们应邀在这里就餐,宴会上端出的美味是在城市里难得享用的,而产自沙漠的“荒漠泉”牌矿泉水更是清凉甘洌。王明海告诉记者,他们11年的努力已经证明,经过治理,人类在沙漠上完全可以生存。他们下一个目标是不仅要活下去,而且要活好,要在沙漠中过上现代化的生活。钱学森先生曾称赞这里开创了一种“沙漠经济”的全新模式。

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的不止于此。夜行在伊金霍洛旗的公路上,两旁沙柳林优美的树影和沙漠上升腾起的金黄月亮,充满了诗意。沙柳是治理沙化的主要植物,它的枝杈具有速生的特点,每年割每年长。该旗利用这样的资源优势,建起了天骄密度板厂,目前该厂的产品在重庆、成都等城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,每年,当地农牧民沙柳销售收入可达700多万元。按照规划,到2005年该厂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,每年将为全旗农牧民带来近9000万元的收入。

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牧区,伊利集团的乳制品、鄂尔多斯集团的羊绒制品、兴发集团的肉制品等等无一不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。伊利集团总裁郑俊怀告诉记者,伊利集团建设了一批奶源基地,许多农民已经改变了垦荒种地的习惯,从事奶牛养殖业,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有利条件。鄂尔多斯集团副总裁张志告诉记者,该集团出资鼓励农牧民变山羊的放养为圈养,同时应用生物技术提高出绒率,使宝贵的牧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。保护了生态就意味着创造了财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